潘讯 | 京剧传承的重心是经典剧目常演常新
——赏张婷和她的《诗文会》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8月20日15:45
《诗文会》是京剧“张派”的代表作,是张君秋先生在艺术巅峰期创排的最后一部传统戏,流行菊坛已逾60载。近日,由一级演员、“张派”第三代传人张婷领衔,谈球吧京剧院新排复演了这部经典剧目。传统戏复排复演的意义到底何在?传统戏的常演常新对于京剧的保护传承又意味着什么?从张婷和她的《诗文会》中,我们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启迪。

京剧传承的重心是经典剧目常演常新

——赏张婷和她的《诗文会》

作者 | 潘讯

《诗文会》是京剧“张派”的代表作,是张君秋先生在艺术巅峰期创排的最后一部传统戏,流行菊坛已逾60载。近日,由一级演员、“张派”第三代传人张婷领衔,谈球吧京剧院新排复演了这部经典剧目。传统戏复排复演的意义到底何在?传统戏的常演常新对于京剧的保护传承又意味着什么?从张婷和她的《诗文会》中,我们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启迪。

《诗文会》改编自明末吴炳的传奇《绿牡丹》。吴炳是晚明最为重要的一位戏剧家,他一生追慕前贤汤显祖,著有《绿牡丹》《西园记》《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等五部剧作,合称《粲花斋五种曲》。其中以《绿牡丹》的文学性最高,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誉为“文雅的滑稽剧”,王季思先生将之选入《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但是,在昆曲演出文献中很少看到《绿牡丹》搬演舞台的记载,《缀白裘》中也未见收录《绿牡丹》的选出。倒是吴炳的另一部作品《西园记》为昆曲常演剧目,《疗妒羹》中的《题曲》一折也是昆曲演出的名段。这部《绿牡丹》沉埋于明清传奇的词山曲海中未被发掘,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才由编剧沈凤西改编为京剧《诗文会》上演。

从传奇《绿牡丹》到京剧《诗文会》,前后悬隔300多年,这一剧本从沉埋到重光的过程见证了中国戏曲观念和舞台实践的深刻嬗变。从剧本内蕴看,《绿牡丹》原剧有30出,虽然是一部轻喜剧,却有较为深厚的社会容量。在才女闺媛自主择婚的主体情节背后,包含了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对“假名士”横行的嘲讽,等等,这些都切中了晚明社会风习的脉搏。而到了京剧《诗文会》中,因为社会背景的变迁,编剧将婚姻自主、女性解放的主题更加突出了。相应的,剧本内蕴的丰厚性削减了,故事情节的戏谑性增强了。但是,文本蕴含的收缩并未影响它立足舞台,《诗文会》的影响力反而大大超越了她的文学母本《绿牡丹》。可见,当昆剧衰微、京剧兴起之后,中国戏曲发展的重心即由文学向表演倾斜,表演艺术尤其是演唱艺术成为了中国戏曲的本体与核心。

《诗文会》的脱颖而出,就在于找到了一种适应京剧舞台的呈现方式,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核心唱段。《诗文会》的唱段既是“张派”艺术的结晶,也是时代审美的产物。上世纪60年代的张君秋,在新编历史剧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唱腔设计上近乎达到从心所欲的自如状态。《诗文会》的主题蕴含与当时的社会气氛桴鼓相应,因此,剧中的音乐唱腔也充分因应了时代审美潮流的变迁。全剧急管繁弦,节奏加快,主要唱段多采用“南梆子”“四平调”“西皮流水”等唱腔板式,在中速的板式中再用“跺唱”等形式,锣鼓能不用就不用,过门能减少就减少。重点唱段的篇幅不大,但是为了配合剧中人物激愤、惊喜等比较强烈的情绪表达,张君秋采取了高亢华丽的声音处理方式,全剧唱腔中有将近30处的音高在高音区位,有些唱段开口就是高音,演唱难度很大。可以说,《诗文会》的传承水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对这些核心唱段的处理和演绎上。

张婷自幼酷爱表演艺术,尤其对京剧“张派”情有独钟。她于2001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2005年作为优秀人才引进入职谈球吧京剧院。她扮相清丽、嗓音圆润,2012年拜师著名京剧教育家、张君秋先生亲传弟子蔡英莲教授,更得“张派”艺术真传。在当年的“第七届中央电视台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上,唱功气质俱佳的张婷,以一曲《诗文会》惊艳四座,斩获青衣组金奖。2014年,张婷被选送进入中国戏曲学院“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三年深造,艺术更为精进。作为谈球吧京剧院的当家青衣,张婷偏爱排演传统戏,《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玉堂春》《春秋配》等“张派”艺术代表作,她一一演来,俱臻造境。在对经典剧目的潜心揣摩中,她逐渐形成了自己清晰的京剧传承观。她认为,复排复演传统戏“从表面上看,舞台呈现似乎并无太大变化,但其实细节之处已悄然焕新。”她更由此进一步把握到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若无传承,戏曲走不下去;若无创新,便无后来繁花似锦的流派,剧种、行当、角色也将失去蓬勃生命力。”也就是说,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嬗替具有自身的方法论。传统戏的常演常新,既不是“拆旧构新”,也不是“修旧如旧”,而是基于一定阈限尺度、能够与时偕行的渐进式改良。这样活态传承的传统剧目,不仅能够达到梅兰芳先生所说的“移步不换形”的状态,而且能够始终呈现出“神完气足”的韵律。

张婷版《诗文会》就是传统剧目常演常新的成功探索。该版本的剧情主干当然一仍其旧,但是,在导演、编剧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对原剧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和修改。张君秋先生的原版演出时长约为120分钟左右,不少段落还是略显冗长。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的录音版中,老学士沈重组织家庭考试的戏份有32分钟之长,其间虽有车步青、牛斯文两位丑角的插科打诨,但冗长烦琐处已不适宜于今天剧场的欣赏习惯。在改编中,编剧就将这部分内容作了大幅缩减。同时,又增加了车静芳、沈婉娥两位闺秀游园赏花的情节(“园题”)。这段插入不仅交代了以“绿牡丹”命题作诗的背景,而且大大增强了舞台视觉的美感。这段表演邀请了昆曲名家、“梅花奖”得主孔爱萍担任身段指导,充分借鉴了《牡丹亭》“游园”中在表演程式,又根据角色特点进行适度创新。《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和春香是一主一婢,她们的双舞有主次之分、有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而《诗文会》“园题”中车静芳、沈婉娥都是青衣应工的大家闺秀,她们的舞姿则如蛱蝶的双翼,是一种均衡与映衬的对舞。另外,在服化道的细节处理上也作了更趋美化的调整。比如,传统女帔的衣角都是方形,而张婷在“帘试”中出场着湖蓝色女帔,衣角则改良为弧形,不仅更加轻盈秀美,也衬托出车静芳此刻喜悦憧憬的心情。

当然,长短的伸缩、舞台的美化仅是表象。《诗文会》的成功还在于张婷掌握了中国戏曲“出之贵实,用之贵虚”的体验方式,她的表演立足于对剧中人“场上之态”的细心揣摩。而要达到演活剧中人的“场上之态”,最重要的就在于对剧中核心唱段的精雕细镂,这是支撑张婷艺术传承创新的内源动力。她所追求的不是亦步亦趋地复刻大师,而是“进乎技矣”的创作方法和创新精神。张婷的演唱既保留了“张派”特有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风格,又蕴含了婉转细腻、层层递进的情感抒发。比如,那段“可笑他无才学自讨无趣”的“西皮流水”是剧中的名段。一般的“流水板”唱词以七字句为多,而这段唱词多是十字句格,甚至还有如“那狂徒装腔作势写歪诗,逃之夭夭出门去,他枉费心机”“招狂徒,欺胞妹、昧天理,哪有手足之义,你枉戴儒巾着儒衣”等长达20余字的破格长句,不仅句格变化大,而且音程跳动也大。张婷在演唱中并未简单表现那些陡然拔高的高腔,而是深深体验了一位大家闺秀的激愤心理,她对兄长的斥责既义正辞严又合情合理。“四平调”“喜盈盈进画堂”也是剧中的名段,这段唱词本色又富文采,更为重要的是在短短120余字、3分多钟的演唱中,人物情绪迭经流转,蕴含了丰富的内心语言。张婷在这段演绎中同样深深探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喜气盈盈”到“踟蹰彷徨”,从“失落愤恨”到“果断决绝”,从“柔情婉转”到“娇羞甜美”,将车静芳自作主张自选才郎的复杂心情一一表达出来。“西皮原板”“沈老伯恩义重才郎来选”一段同样蕴含着情绪的转换,前段“原板”为车静芳对沈老伯的答复,节奏舒展平静。而当谢瑛出现时,车静芳情绪突变,声音拔高,接着是13句的“快原板”跺唱,痛斥狂徒,一气呵成,张婷都能够去深入体验唱词中情感的起承流转,并加以精心演绎。

“山泉汩汩呈深碧,归海河江取次同”。传统戏始终处于流动之中,不仅需要我们精心守护,更需要我们不断建构。张婷复排《诗文会》的探索是京剧人精进日新的缩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推动古老京剧艺术活在当下、生生不息。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谈球吧艺术评论学会曲艺专委会主任)

来源 |《中国京剧》第八期

责编:李笑林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