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专题评论7 | 刘润楠:绿茵场上的“人民至上”——“苏超”的群众路线实践
来源:江苏文艺网   2025年08月14日15:02
当1.6万名球迷身披雨衣在暴雨中的南京五台山体育场齐唱《茉莉花》,当39岁的修车师傅戴虎凌空抽射打入联赛第100球并被网友称为“村支书的世界波”,当“江苏十三太保”的地域梗刷爆社交平台让足球成为文化对话的新媒介,2025年谈球吧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群众体育的深层逻辑。这场被誉为“散装江苏”最成功的“团建活动”,将市井烟火与竞技热血熔铸成全民交响,让绿茵场成为全民共享的舞台,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生动注脚。

绿茵场上的“人民至上”

——“苏超”的群众路线实践

文 | 刘润楠

当1.6万名球迷身披雨衣在暴雨中的南京五台山体育场齐唱《茉莉花》,当39岁的修车师傅戴虎凌空抽射打入联赛第100球并被网友称为“村支书的世界波”,当“江苏十三太保”的地域梗刷爆社交平台让足球成为文化对话的新媒介,2025年谈球吧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群众体育的深层逻辑。这场被誉为“散装江苏”最成功的“团建活动”,将市井烟火与竞技热血熔铸成全民交响,让绿茵场成为全民共享的舞台,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生动注脚。

一、破圈:从“精英专属”到“全民狂欢”的范式革命

传统足球赛事长期由职业俱乐部与商业资本主导,构筑了无形的参与壁垒与文化隔阂。而“苏超”联赛以颠覆性思维重构赛事生态,打破了职业与业余的森严边界,消解足球运动的“庙堂”色彩,使竞技场从精英舞台蜕变为大众圆梦之所,将足球赛升华为全民共创共享的文化盛宴。

参赛主体的平民化彻底重构了赛事基因。“苏超”以草根力量为核心,通过社区海选、业余选手自由报名等全民参与机制,让修车师傅、教师、农民等平凡个体站上赛场。516名参赛球员中,65%来自教师、程序员、外卖骑手等普通职业群体,年龄最大的40岁老将与年仅16岁的学生同场竞技。淮安队3号戴虎的故事被《新华每日电讯》专题报道:白天他是治理村庄的“当家人”,夜晚化身驰骋赛场的“拼命三郎”,其标志性凌空抽射不仅成为联赛最佳进球之一,更被制成表情包在老乡群广泛传播。这种“隔壁邻居竟是球星”的亲切感,让赛事获得了职业联赛难以企及的情感认同。

观赛门槛的极致降低践行了体育惠民初心。组委会坚持“低价普惠”原则,基础票价定在10元左右,学生票仅需5元,部分场次还特别推出“9.9元含萝卜干炒饭”的文旅套餐。常州赛区在球队连败期间,创新性对扬州球迷推出“观赛免景区门票”政策,端午小长假吸引15万邻市游客,带动文旅消费显著增长。数据显示,“苏超”吸引9万名观众现场观赛,带动6个主场城市的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总额增长14.63%,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的效应逐步显现。

参与场景的无边界延伸让足球融入日常生活。在南通,188个社区的“第二现场”同步直播赛事,广场舞大妈将助威口号编进健身操;在盐城,“观鸟+观赛”的生态旅游套餐售出2万单,湿地保护区与足球场意外实现流量共振;在徐州,55家景区对客队城市居民免费开放,楚王陵游客量因“楚汉德比”话题增长180%。这种“足球+N”的场景创新,使赛事超越体育范畴,成为连接城市文化、促进民生交流的超级纽带。

二、扎根:地域文化与群众情感的双向奔赴

“苏州保住了太湖,无锡保住了机场”——这句赛后调侃源自苏州队与无锡队1:1战平的“苏南德比”。当足球遇上江苏独特的“散装文化”,化学反应出人意料地剧烈。组委会敏锐捕捉地域情感,将13座城市的文化符号系统植入赛事设计,使每场对决都成为城市文化博览会,实现群众情感与地域认同的深度绑定。

城市文化的赛场表达构建了独特叙事体系。吉祥物“豚宝”身披云锦战袍亮相,南京队徽融入六朝辟邪图案,苏州球衣采用园林花窗纹样,徐州队助威口号“大风起兮云飞扬”源自《大风歌》……这种文化编码让90分钟的比赛变成流动的城市名片,正如扬州球迷横幅所言:“我们不只看球,更在看家乡的样子。”据统计,赛事相关城市文化话题在抖音累计播放超50亿次,地域梗多次登上热搜,形成“官方造梗、群众玩梗、媒体传梗”的传播闭环。

历史记忆的当代激活唤醒了集体情感共鸣。徐州与宿迁的“楚汉德比”被网友戏称为一场“两千年前的战争延续”,比赛中双方身体对抗激烈,首发队员几乎全部抽筋,完美复刻了楚河汉界的对峙格局;淮安与盐城的“淮河德比”因“韩信故乡之争”引发趣味互动,盐城球迷举出“若韩信在,必帮我们赢球”的灯牌。这种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赛场话题的能力,让赛事获得了超越体育的文化厚度。

方言民俗的沉浸式体验增强了群众获得感。镇江赛区中场播放丹阳话改编的《孤勇者》,引发全场大合唱;泰州主场推出“早茶套餐”,客队球迷凭票根可免费品尝烫干丝;连云港将海鲜夜市搬进体育场外广场,“看球吃海鲜”成为独特风景。这种“听得懂乡音、尝得到乡愁”的赛事氛围,让观赛体验更加立体多元。

三、温情:胜负之外的人文之光

赛场上的善意抉择重构着竞技体育的精神内核。在盐城与镇江的比赛中,当镇江球员因抽筋倒地时,一名盐城球员立即上前帮他抬起腿进行按压拉伸,一扶、一拍、一看之间温情流动。这种超越胜负的体育道德,让“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戏谑口号,悄然转化为“竞技有边界,温情无禁区”的群体共识。

特殊群体的融合参与彰显着赛事的包容温度。在淮安盲校的看台上,十余名视障学生戴着特制耳机“聆听”比赛——志愿者用专业解说词实时描述球员跑动路线和射门角度,进球时震动手环会同步传递欢呼节奏,赛后球队还特意邀请孩子们触摸奖杯。细微处的温情如涟漪般扩散,在竞技的激烈之外,绿茵场化为共情场,体育真正照亮了人性的光辉。

个体命运的赛场改变书写着动人的生命叙事。在无锡赛区,外卖骑手王磊的故事引发全网刷屏。作为业余球员的他,凭借预选赛中的绝杀球帮助无锡队成功晋级,赛后采访中一句“送餐路上总幻想自己是球星,今天终于不是梦”戳中无数人泪点。当绿茵场成为温情的梦想孵化器,为生计奔波的身影与赛场上勃发的英姿重叠,平凡与非凡的交织在这一刻便点燃了无数普通人的梦想火花。

从镇江揭幕战的1.8万观众,到南京奥体中心即将冲击的6万人纪录,苏超的每一步跨越,都在书写着“人民至上”的体育发展新篇章。万人雨中高歌《茉莉花》的磅礴声浪,修车匠戴虎油污未净的双手轰出的凌空惊雷,连同“十三太保”们赛场内外妙语连珠的地域文化碰撞,都在证明,只有将根脉深深扎进寻常巷陌的沃土,才能收获最磅礴的生命力与最深沉的情感共鸣。社区广场舞阿姨组成的“银发啦啦队”用彩绸舞动夕阳热情,夜市摊主支起热气腾腾的汤包蒸笼与球迷同频欢呼,当胜负的刻度被市井温情重新丈量,当绿茵场化作地域情感的共鸣箱,这场“散装江苏”的集体狂欢,已然在汗水与欢笑的交织中,以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矗立起一座闪耀“人民至上”光辉的体育丰碑。

作者简介刘润楠,谈球吧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省评协会员。

责编:王紫荆 高仁泉 省文联办公室